close

鉅亨網黃欣/綜合外電.11月28日
2007 / 11 / 28 星期三 21:40

各大銀行已經宣布,因為複雜的投資工具 CDO (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;債權擔保憑證)的問題,他們已蒙受數十億美元的損失。他們現正面臨著來自於債市的更大危機-但別期待他們會事先警告投資人。 《Fortune》 雜誌資深主筆 Peter Eavis說,各大銀行沒能來得及警告投資人關於虧損的事情,可能才是自今夏信貸危機以來最大的醜聞。
今年稍早,Merrill Lynch (MER-US)、Citigroup(C-US)、Bank of America (BAC-US)等投資銀行,之前也並沒有告知投資人, CDO竟然會帶來數十億美元的虧損。他們的損失直到秋季才曝光,不但讓投資人大感意外,也重挫了各銀行的股價。
訊息的缺乏不但使投資人感到不安,也令人懷疑,是否在銀行的其他部門,也有更大、更不為人知的虧損存在? 由銀行設立來對借款人融資的不透明性結構工具「管道(Conduits)」,可能會是下一個危機的爆發點。通常,由管道發行的債券,都是以抵押貸款等的資產擔保。
「管道」內的資金通常不會列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。但如果投資人停止購買由管道所發行的債券,則會由銀行出資承接。但若這個情形發生了,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就面臨著了很大的潛在風險。
類似的情況發生在 Citigroup,有不少的 CDO虧損,都是因為它必須優先買回大筆先前以 CDO結構發行的債券。最後,以高風險貸款做為擔保的短期 CDO債券問題,使得它不得不減計 250億美元。
「管道」也可能在各大銀行觸發類似的狀況,因為某些種類的管道債券需求大幅降低,加上次貸壞帳數字竄升,最後銀行可能也得自行吸收大數目的管道債券。 

至今年 9月底, Citigroup資產負債表外的「管道」中,就有 730億美元資產在運作。 Merrill Lynch於第 3季已從自家「管道」購入了50億美元資產,使第 3季稅前虧損超過 5億美元。
Eavis 指出,幾乎各大銀行都大幅度地涉入「管道」,但因為管道的資金流動不會記入資產負債表,若管道出了問題,從各大銀行的財報,恐怕也難一窺端倪。
光看 CDO的例子,就可理解Citigroup、Merrill等大銀行告知投資人的資訊實在少得可憐,而投資人對銀行涉及「管道」的部位,應該也知之甚微。
為什麼銀行涉入 CDO的部位這麼難察覺?因為當銀行把打包後的 CDO賣給投資人時,已賣出的就不會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。
但實際上,財報上確實有個數字和 CDO有關。這個數字的公開程度並不充分,但仍值得一看。在季報中,公司會公布它的「可變利益實體」(VIE;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) ,這是一家公司所擁有實際的或潛在的經濟來源。
不充分的 CDO公開資料,就是那些沒有併入該公司資產負債表的 VIE部份。
若在財報中尋找 CDO的資料,你可能會找到 VIE的表格,但在 VIE的表格中,你無法判斷真正涉及 CDO虧損的部位有多少。
部份原因在於FIN 46-R會計準則中, VIE不計入資產負債表的相關規定,它並未強制公司須公開實際的虧損預測數字。
FIN 46-R只規定,公司在財報中必須公布可能的最大虧損數字。這個做法看來保守,實際上並不,因為銀行都會在財報註解中告訴投資人,不要對這個「最大虧損數字」太認真。
我們可以回頭看看 Citigroup在 8月 3日公布的第 2季財報,當時它受次貸問題影響很嚴重。但在財報裡,對內含 750億美元 CDO,未合併計入的 VIE項目,該銀行卻說,「不預期會很重要」。但之後,他們估計虧損在80億美元至110億美元之間,不可謂不重要。
於是問題變成:在未併入資產負債表的 CDO虧損正式公布前,銀行到底知不知道其規模有多大?答案是:他們清楚得很。
雖然FIN 46-R沒有強制命令銀行必須公開他們對實際虧損的預測,但如果虧損很嚴重,另條會計準則就規定這必須被公開。
而近來的財報明顯地表示,各銀行持續地在估計他們財務承擔的價值,連那些未併入資產負債表的 CDO結構工具也是。
如果財務承擔的價值改變,或資產負債表外的資產有了虧損,都會導致收入的減少。Merrill和BoA都在最近的財報中說,他們的收入都因資金涉及 CDO而導致價值改變。
對 Citigroup而言,也就是因為對 CDO資金的承擔,才使最後該銀行資產負債表得吃下 250億的 CDO債務。
如果 Citigroup用相同於 Merrill和 BoA的方式來估算承擔,或許它就能在 CDO債務大難臨頭之前,先分散掉一些虧損。
各銀行對於損失的預期原本應是嚴密的,因為FIN46-R要求公司公布關於其未合併計入營利產生損失狀況的各種可能性。
但如果FIN 46-R的規定有被嚴格執行,所有銀行應該都能在今夏信貸危機爆發前,就估計出可能的損失範圍了。
「我們相信,我們的財報完全符合所有的規定。」 Citigroup發言人Christina Pretto曾說。
試想,如果當初這些預測的實際虧損數字有被公布,投資人的損失就不會如此慘重。再想想,如果能知道現在各大銀行正在應付的「管道」問題會將有多少虧損,投資人就可提早趨吉避凶了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inShiang 的頭像
    JinShiang

    追求財富是為了完成夢想,而非夢想擁有財富

    JinSh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